医院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医院动态 > 正文

医院动态丨我院新生儿科成功开展首例腔内心电图引导新生儿PI

文章时间:2022/01/19 12:11:49 来源:

新生儿PICC是危重新生儿尤其是低出生体重儿理想静脉通道,具有安全、留置时间长等优点,可减轻外周静脉频繁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且有效避免了药物对新生儿外周静脉及皮肤的刺激,越来越受到广大患儿家属及医护人员的青睐。

▲体重仅830克

近日,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了一名胎龄27周,体重只有830g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小天使早早地来到了这个世界,身体各器官发育还未完善,外周血管条件非常有限,PICC置管是他生存下去的首选通道。

“以往我科在新生儿PICC置管过程中都采用‘盲穿’的方式,即先置管,再对新生儿宝宝做CT胸片查看是否置管成功,如果成功即可进行下一步治疗,如果不成功则需要进行重置。”新生儿科护士长范丽丽介绍道,以往的方法缺陷多,有可能对宝宝造成一定伤害,此次新开展的“心电波形引导下新生儿PICC尖端置入技术”不仅减少了CT对宝宝带来的辐射,还提高了置管成功率,可谓是一举多得。

▲PICC穿刺置管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此次首次使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成功利用心电波形引导新生儿PICC尖端置入最佳位置,对导管尖端进行精准定位。该技术的开展,填补了我院在此项技术上的空白,对新生儿PICC置管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介绍

PICC尖端位置对导管成功留置至关重要

2016版INS指出:经上肢静脉置入PICC,导管尖端应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上壁的交界连接点(CAJ)或靠近CAJ的上腔静脉的下段;经下肢静脉置入PICC,导管尖端应位于隔膜水平以上的下腔静脉内。导管的尖端位置过深或过浅都会引发各种并发症,影响PICC导管的使用寿命,甚至威胁到患儿的生命安全。

现状:目前,新生儿PICC置管过程采用“盲穿”方式居多,穿刺前体表测量导管置入长度,穿刺后胸部X片判断导管尖端位置,因新生儿解剖上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单单通过体表测量很难准确预测导管置入长度,且体表投影会受到诸多因素干扰,影响尖端位置的判断,另外,在穿刺过程中很难掌控导管走行是否正确,存在导管异位风险,导管一旦异位,则需要重新将管路撤出一部分,调整后再次送管,会增加导管感染概率。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使用的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是指在PICC置管过程中,通过导丝或盐水柱作为腔内电极代替体表心电图的右锁骨下方电极进入上腔静脉获取心房P波,根据P波形态的变化探测PICC尖端的位置。

经上腔静脉置管1、当导管未进入上腔静脉时P波与体表心电图无显著差异。

▲正常体表心电图2、当导管进入上腔静脉,P波振幅逐渐增高,当导管达到CAJ时,P波振幅正向最高,为PICC导管尖端最佳位置。

▲P波振幅增高

3、当P波达高峰后回落和(或)出现双向P波,提示导管尖端进入右心房,应后撤导管。

▲双向P波

▲上腔静脉置管X线胸片位置

经下腔静脉PICC置管1、导管进入右心房中部时,呈现双向P波。

▲双向P波

2、导管回撤至右心房下部时,呈现负向P波,导管继续回撤至P波幅度变小或消失,此时导管尖端位于下腔静脉。

▲负向P波

▲下腔静脉置管X线胸片位置

护理服务源于用心,更需精于技艺,新生儿的护理工作更是事无巨细,只有勤于学习,善于总结经验,不断大胆创新,才能为新生儿提供最优质的护理服务,让更多的的新生儿受益!

推 荐 阅 读

启航新梦想 创新赢未来,我院召开第一届科学技术总结表彰大会

陈艳娟:呵护南疆宝宝的康复天使

编辑:田涛审核:张茜审定发布:闫华

上一条:医院动态丨​阿克苏地区沙雅县人民医院邹辉副院长一行来院开

下一条:医院动态丨我院开展喀什地区重点人群口腔健康监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