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我院邹小广教授联合新疆医科大学和中山大学科研团队,共同在环境健康领域知名期刊《Exposure andHealth》(影响因子11.4)发表题为“Low‑Level Environmental Per‑and Polyfuoroalkyl Substances and Preterm Birth: A NestedCase–Control Study Among a Uyghur Population in Northwestern China”的母亲孕期全氟类化合物(PFASs)暴露影响新生儿早产风险的新成果。
![]()
PFASs是一种新型的持续性有机污染物,具有疏油疏水、高表面活性、热稳定以及化学稳定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洗涤剂、化工、皮革、消防、食品包装以及家具和纺织品表面污染处理等。但是,其亦具有难以光解、水解和被生物降解的特性,并可沿食物链累积放大,最终进入人体造成健康危害。大量研究已证明PFASs暴露可造成多器官和多系统健康损害,其中新近的证据表明 PFASs 可以穿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因此提示可能对胎儿健康造成危害。新疆喀什地区较偏远且工业起步较晚,因此人群PFASs暴露水平可能较低。那么,在低暴露水平下,PFASs是否仍具有健康危害效应,是需要明确的重要科学问题。
![]()
自2018年1月起,我院邹小广教授团队联合新疆医科大学和中山大学的研究团队,依托我院妇、产科,在医院科研管理科和检验中心等团队的协同下,建立喀什出生队列(Kashgar Birth Cohort Study, KBCS),以期评估孕期PFASs及其异构体和替代品暴露与子代健康的关系。
在该队列基础上,本研究采取“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的设计方案,选取384对早产儿和足月儿及其母亲作为研究对象,采集脐带血等生物样本,检测了23种PFASs及其异构体和替代品,构建统计模型分析PFASs对早产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喀什地区人群PFASs暴露水平显著低于全国其他地区的人群。尽管如此,随着PFASs暴露水平(尤其PFOS)的增加,新生儿孕周明显缩短,早产风险显著增加。另外,PFASs对孕周的影响受新生儿性别、民族、家庭收入以及孕期叶酸增补状况的影响。
![]()
该研究为南疆地区首个出生队列研究,标志着我院在高质量流行病学研究设计和开展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并为以后的类似研究搭建了平台并提供了借鉴。研究结果对环境污染物健康危害评价、母婴健康促进以及环境污染治理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山大学杨博逸副教授(我院出站博士后)以及我院吴建华、牛喜龙,通讯作者为我院邹小广教授以及新疆医科大学刘涛教授和中山大学董光辉教授。我院妇科、产科、医学检验中心以及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多位医生参与了本研究,并在该文章中共同署名。
![]()
推 荐 阅 读
![]()
优选下派帮扶院长 基层能力精准提升—我院赴麦盖提县人民医院推进医联体建设工作
![]()
刘忠俊:心系喀什口腔 践行援疆使命
来源:科研管理科编辑:冯家乐审核:张茜审定发布:闫华![]()